国际象棋纵横谈叱咤风云的怪杰——菲舍尔

在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》中,被列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国际象棋大师并不是当代两大棋王——俄罗斯的卡斯帕罗夫和卡尔波夫,而是美国棋手罗伯特·詹姆斯·菲舍尔

1990年11月16日晚上,南斯拉夫诺维萨夫体育博览中心的万人大厅座无虚席。第二十九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的开幕式进入了最高潮。身着华丽而典雅的线个棋盘大格上翩翩起舞,俊男倩女们的婆娑舞姿,使芭蕾舞剧重新展现了称之为“世纪之战”的菲舍尔与斯帕斯基1972年世界冠军对抗赛的最佳局。

虽然菲舍尔自1972年成为世界棋王后从此退出棋坛,但他的战斗精神却至今未被人忘记。

罗伯特·詹姆斯·菲舍尔,爱称鲍比,1943年3月9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。父亲是德国柏林市来的一位物理学家,母亲莱吉娜·文德尔,原籍是瑞典。菲舍尔2岁时,父母就离舁了,他从此再未和父亲见过面。菲舍尔的母亲无疑是位个性坚强的女性,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担。1949年,菲舍尔一家迁居纽约市的勃罗克林,母亲在那里当上小学教师和护士。菲舍尔和比他大5岁的姐姐从他们公寓底层的小店里购得一副国际象棋,看着说明书学会了下棋,当时菲舍尔已经6岁了。

菲舍尔第一次和国际象棋组织接触是通过《勃罗克林鹰》这本杂志的棋艺编辑汉门·赫尔姆斯介绍的。菲舍尔母亲写信给他,请他为其儿子找一个弈棋对手。于是这位编辑就建议菲舍尔去参加1951年1月17日在勃罗克林公共图书馆由马克思·派韦博士所主持的一人多面表演赛。菲舍尔迟到了一刻钟失去了机会。于是那天晚上菲舍尔母亲找到了勃罗克林国际象棋俱乐部主任卡明·尼格罗先生。尼格罗先生邀请菲舍尔参加俱乐部,出席每星期五晚上的聚会。

12岁之前的菲舍尔,仅被视作一个“有希望的少年”,战绩也不起眼。但这无关宏旨,重要的是他参加了大量的比赛。时刻学习,时刻进步。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棋书,暂时不能用则储存,像松鼠食果一样,充饥之余备为后用。甚至他不满13岁就开始放弃求学以有充分时间来学棋。

13岁那年他锋芒初露,以最年轻的棋手在全美少年冠军赛夺魁。当年他还以少年身份参加美国公开赛,尽管名次不高,但他的棋却给棋界以深刻的印象。他胜唐纳德·拜伦的一局棋获大会“优美对局奖”,由著名棋评家克木赫以“本世纪的一局棋”为题,刊登在《国际象棋报》上。

1967年是菲舍尔头角峥嵘的一年,14岁的菲舍尔获全美少年冠军(这是第二次了)、全美公开赛冠军和全美成年锦标赛冠军。尤其后一个比赛是世界冠军系列赛的第一大站(美国是国际棋联独立区,全美比赛即为分区赛),菲舍尔超越了曾获候选人赛亚军(即世界第三名)的列舍夫斯基等一流高手,使世界棋坛不得不刮相看。美国著名棋评家格隆贝克著文说:“菲舍尔的成绩确实惊人,但这位少年的对局质量更令人拍案叫绝。无论在战术组合方面,或是在局面弈法上,他都表现得如鱼得水,十分纯熟。值得注意的是,他热衷于现代布局理论多并且很少把局势引向不利,研究了这位14岁少年的对局后,我有这样一个感觉,他无疑是一个卓越的大师,并最终能完全敲开世界冠军赛的大门。”

此后,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所向披靡,控制了整个美国棋坛,连续8届获美国冠军。他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,成了美国人心目中的传奇式人物。

1958年6月,菲舍尔以美国棋王的身份参加在南斯拉夫波托罗兹举办的区际赛。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,参赛者几乎都是世界名将,一个15岁的孩子能跻身其间不能不算是奇迹。

区际赛开始时,菲舍尔还不适应。甚至赛程越过三分之一时,他的得分率还不足50%,已无人认为他会进入前6名(即进入世界冠军候选人八强行列)。苏联理论权威阿维尔巴赫甚至以《鲍比·菲舍尔哭了》为题发表文章,文中这样描绘道:“那位穿短裤的小男孩,为了15天的比赛而埋头拼命,但他遭到了惨败,于是他离开棋桌,声泪俱下······”。

痛哭之后,菲舍尔像发怒的狮子一样进行了有力的反扑,他的旺盛斗志和青春之火,他的独具慧眼的战术组合才智和飞瀑直下的进攻能力,使他力挽狂澜、妙手回春。胜利了,他终于跨进了世界八强的圈子里,并且自动获得了国际特级大师的称号。这对成年人来说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,却被15岁的菲舍尔得到了。应该说,他有很高的天赋,但更主要是靠他的勤奋。他从小生长在一个破裂的家庭,生活中时刻都不安宁,饱尝世态炎凉。自从“迷”上棋后,他是全身心投入了。刻苦用功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。

苏联著名的国际特级大师凯列斯深情地指出,°有件事我不得不说。这就是他对棋的爱和献身精神。今天世界上的一流特级大师,都主要对体育效果发生兴趣,而对这项运动的创造性方面缺少热忱。也可能因此之故,在世界性的比赛之中,出现了过多的特级大师的和棋·。鲍比对这项运动的态度与众不同,他痴情地爱拱,爱它的战术组合的可能性,······。一谈到棋,他就忘了一切。他甚至放弃求学来学棋。他钻研俄语来接触外国的棋艺资料。他把人类分为弈棋的和不弈棋的两大类。鲍比·菲舍尔的整个世界就是棋。”

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,要攀上国际象棋世界顶峰是极其困难的事。就菲舍尔来说,自他16岁晋升为国际特级大师之后,尽管眼不离谱,手不离棋,日夜钻研从来不知疲倦,但抵达目的地也竟花了整整14年之久。

1969年南斯拉夫的候选人八强赛,菲舍尔只获并列第五至第六名。此后3年,他的棋艺功力逐渐上升,出现了事业上的新的光辉的里程碑。196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区际赛,他以13胜、9和的不败成绩夺魁,比第二名的彼得罗辛高出2分半(彼得罗辛于次年挑战成功,从鲍特维尼克手中夺得世界冠军称号)。但接着在库腊索岛的八强赛中,他只取得第四名,比彼得罗辛少了3分半。为此他著文批评了国际棋联的世界冠军赛规则,并声称不准备参加以后的世界冠军系列赛了。此后5年之内,菲舍尔果然未在世界棋赛上露面。但他并没有浪费时间,而是在总结失败教训,继续马不停蹄地探索。

1967年,24岁的菲舍尔重返世界冠军系列赛。他参加了在突尼斯举办的区际赛,前10轮他以8分半一马当先,但由于宗教习惯等原因与比赛组织者闹别扭而中途退场。这使他又空等了3年。

1971年的候选人八强赛,菲舍尔已是第三次参加了。第一次他败于缺乏经验;第二次他的失利有双重原因:主观上是策略失当,客观上是遭到国际象棋王国苏联集团军的“围攻”。现在国际棋联根据菲舍尔意见把候选人的赛制由4循环制改为逐层对抗淘汰制,这一根本性的修改使菲舍尔不再担忧“围攻”了。

菲舍尔以两个6比0击攻了苏联泰曼诺夫和丹麦拉尔森两位名将,使世界棋坛目瞪口呆。看来,菲舍尔事业的顶峰已经降临。接着,他面对前世界冠军彼得罗辛,前5局双方打平,此后菲舍尔竟连下4城,以6.5分比2.5分取胜,再次使国际棋界为之轰动。

1972年菲舍尔与斯帕斯基的世界冠军赛被称为“世纪之战”,这是1948年以来第一次由苏联人与非苏联棋手争夺世界棋王冠冕。其结果,菲舍尔只下了21局便提前3局取得12.5分的决胜分,成为棋史上的第十一位世界冠军。

从此,菲舍尔成了举世瞩目的新闻人物。这位“世纪之战”的胜者,时年29岁,其名字和事迹频繁地出现在报章杂志和各种新闻媒体上,可说是震动了全球。

然而,令人不解的是,菲舍尔在登上世界冠军宝座之后,不再参加正式比赛,甚至拒绝1975年的卫冕,从而使苏联卡尔波夫不战而成为世界冠军,而他本人也成为棋史上唯一未被战败的前世界冠军。

更令人惊奇的是,1992年秋天,也就是说“世纪之战”20之后,退隐20年的菲舍尔又东山再起,与老对手移居法国的斯帕斯基又进行一次对抗赛,这被称为“20世纪回敬赛”。比赛规则为先胜10局为胜者,结果菲舍尔再度获胜,再次成为誉满全球的新闻人物。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