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雅可夫斯基:苏联最伟大的诗人毕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

1893年7月19日,马雅可夫斯基出生在当时属于沙俄的格鲁吉亚,父母都是俄罗斯人。1906年(12岁),父亲逝世后,他就跟着妈妈搬到首都莫斯科。马雅可夫斯基1908年参加了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,并因从事地下活动而三次被捕。他在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,并开始尝试写诗。

1911年(18岁),马雅可夫斯基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,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。未来派诗人反叛传统文化,甚至主张把普希金等传统诗人从“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”。他们强调创造新词汇,注重语言的形式感,写出来的诗往往脱离现实,但相当“酷炫”,很能吸引年轻人。

1912年底,马雅可夫斯基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未来派诗集《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》。

1914年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参战的俄国被搞得国力衰竭、民怨沸腾。马雅可夫斯基目睹这一切,开始写作以批判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反战作为主题的作品。长诗《穿裤子的云》呼吁打倒资产阶级的一切,长诗《战争与世界》控诉了战争带来的灾难。

1917年,十月革命爆发,马雅可夫斯基充满激情,称之为“我的革命”。在革命期间,他创作的诗句“你吃吃凤梨,嚼嚼松鸡,你的末日到了,资产阶级”,成了水兵们攻打冬宫的战歌,广为传颂。

革命胜利后,他积极为苏维埃政府作宣传工作。1918年,他写下《革命颂》、《向左进行曲》,讴歌革命,号召人们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斗争。他开始与未来派分道扬镳,主张诗歌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。

1919年,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俄罗斯电讯社“罗斯塔”。他创造了配有短诗的宣传画,通俗易懂地反映重大问题,称为“罗斯塔之窗”。在几年中,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了上千首这样的宣传画短诗,散布在苏联的每一个村落,广为流传。

简明的画面、清晰的形象、口语化的语句凸显主题,“罗斯塔之窗”被认为是苏联特有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。

同时,马雅可夫斯基尝试对未来派进行改造。他牵头组织“者——未来主义者”协会(简称“康夫”),创办《左翼艺术阵线》杂志。他希望未来派的作品不要那么孤芳自赏,而要融入社会,为现实生活,尤其是为实现服务。

1924年列宁逝世,马雅可夫斯基发表长诗《列宁》。这首诗描写列宁战斗的一生,同时又表明“列宁是一个最人性的人”,内涵丰富,成功塑造出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形象。《列宁》被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奠基之作。

1927年(34岁),为纪念十月革命十周年,马雅可夫斯基创作长诗《好》。作品赞颂十月革命,把十月革命看作具有宗教创世意义的运动,充满了对革命的浪漫想象和丰富的情感。这首诗被认为是马雅可夫斯基诗歌创作的集大成之作。

《列宁》和《好》两首长诗,在苏联人人皆知,马雅可夫斯基成为苏联最炙手可热的诗人。

马雅可夫斯基对社会主义苏联充满热爱,对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痛心疾首。他创作了许多作品,扬起“文字的皮鞭”,也引来许多人的反对。他同时受到“未来派”和“拉普”(即无产阶级作家协会)的排斥,精神压力很大。

1930年(37岁),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剧《澡堂》上演后恶评如潮,许多人批评他已“江郎才尽”。

与此同时,他在爱情上也屡屡失意。他爱上了女演员、有夫之妇波隆斯卡娅。波隆斯卡娅却不愿与丈夫离婚,两人经常发生争吵。

1930年4月14日,在一次争吵后,波隆斯卡娅不顾扬言要自杀的马雅可夫斯基,走出公寓。随后一声枪响,马雅可夫斯基自杀身亡,年仅36岁。

4月17日,举行马雅可夫斯基的葬礼,约有15万人参加。这是苏联历史上第三大规模的葬礼,仅次于列宁和之后斯大林。

(万象历史·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738篇作品,营员“陶生”的第82篇作品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